《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5:59:25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3、品味语言,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你家有菜园吗?(我家就有菜园,是一片碧绿的菜园。)这些菜园都在平地上是吗?那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生自由说)种了那么多东西,这些菜园的土地一定非常肥沃吧?

2、(出示荒凉的山坡图片)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搜索读,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蔬菜?

2、找得很准,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孩子们仔细看看最后一段,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要把“我家的菜园”称之为“父亲的菜园”呢?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生默读后汇报交流)

三、精读,感受人物品质。

1、要使这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一片碧绿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情呢?如果我们课文分为几个场景,那么,第一个场景是劳作在黎明前的父亲,你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吗?

2、学生反馈,师适时点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来。

师:父亲这样的劳动坚持了多久?(一个星期)

师:整整七天,父亲都是这样。

师引读:

第一天, 天边还闪烁着星星,人们还没从睡梦中醒来,父亲就——(生读找出的句子)

第二天,月亮还挂在西天呢,父亲就——(生读)

第三天,天边还泛着鱼肚白,草木上的露珠还未干,父亲就——(生读)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天都是天还没亮,父亲就——(生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生汇报)

师:炎炎烈日下,父亲满身泥土,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掉下来,也许荆棘将他的手刺得伤痕累累,甚至划破了他的衣服;也许当父亲抡起锄头奋力向下锄的那一刻,顽固的石头反而将父亲的手震痛;傍晚,父亲披着夕阳的余辉一个人默默地带着他的劳动工具回来了,顺便还带了一担柴草。尽管如此艰难,可父亲一直都坚持着。孩子们,将你的感受,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伟大,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

师: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这就是我们在这一个场景中所看到的父亲形象。

过渡:父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家与山坡之间。终于,一块三四分的地翻好了,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了,将父亲的菜园摧毁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个场景,去看看暴雨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来。

师:听着她的朗读,你看到暴雨中的父亲吗?请找到句中的三个动词(丢、抓、冲)一丢,一抓,一冲,真是闪电般的速度,然而,作者却让镜头在这里戛然而止,来了个省略号,那么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呢?省略号背后藏着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你能想象吗?(生答)

师:也许此时此刻的父亲身上已经溅满了泥水,也许,地上很滑,父亲摔倒了,然而他又爬起来……如果你是父亲的儿子,你看到自己的父亲那一刻奋不顾身地抢救菜地,你是什么心情和感受?

师:难过,心疼,这是作为儿女的本能。孩子们,想象这些画面,读读这段文字,看你们的朗读能否把我也带入当时的情境。(齐读、指名读)

师:是的,那样奋不顾身地抢救,还是无济于事,还是被冲得面目全非,课文当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写岩石?“狰狞”是什么意思?

是的,那么多天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等于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了,所以此时此刻,这石头显得比老虎狮子还要狰狞,还要恐怖。然而,大雨冲走的仅仅是那层薄薄的泥土吗?大雨还冲走了什么?冲不走的又是什么?(冲走了父亲的心血、功劳、劳动成果和全家人的希望;冲不走的是父亲的信念。)

师:他的信念是什么?(那就是一定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碧绿的菜园。)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师:父亲在做什么?从哪里挑?挑了多少?这块地有多大?父亲默默地,坚持不懈地挑着,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一位怎么的父亲呢?(有恒心、有毅力)

过渡: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片菜园长出了第一抹喜人的绿。然而,就在儿子做着美梦时,父亲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4)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师:“拼了命才养出来”可见这是块怎样的土地?你能为“贫瘠”找一个反义词吗?是呀,我们这里的土地是多么(肥沃),一年四季都能长出新鲜好吃的蔬菜。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豌豆,父亲有信心吗?从哪个词看出来?(信心十足),而我却似信非信。当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以后,我又一下子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总结,体会菜园的来之不易以及其象征意义。

1、师: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明白了是什么让这一片荒凉的山坡变成生机勃勃的菜园呢?

2、父亲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才有了这个生机勃勃的菜园!想到这一点,更让我们觉得这菜园是那么来之不易。让我们再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3、父亲的菜园那么生机勃勃,我从父亲的菜园里收获到些什么?(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仅仅是蔬菜吗?(还有父亲那种坚持不懈、勤劳的精神。)

4、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 ……此处隐藏9617个字……,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这位父亲真勤劳、真坚强!”“我太感动了!”“开辟这一块菜地真不容易!”最后的小练笔,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在父亲的菜园里收获了勤劳、自信、坚强;课文中父亲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我敬佩他;今后的学习,也应当要勤劳、认真……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不完美,不和谐的瑕疵。诚如几位评课老师说的:1、在新旧菜园的对比环节上,可让学生简单的谈谈感受。2、在朗读写父亲勤劳的句子上,“勤劳味”读得不浓,不够到位。3、把写父亲开辟后的菜园的内容,改成诗歌的形式有所牵强,有脱“文本之嫌”。4、板书上应及时写上学生感悟到的“热爱土地”这一父亲品质。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课文,自读自悟,多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讲“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3

[片段]

研读父亲开垦菜园的艰辛:

1、默读课文,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2、交流:重点的几处。

重点一: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

(1)指名读,这几句写出了父亲在干什么?(开荒)并谈谈自己体会。抓住“每天、天还没亮、直到傍晚、一个星期、三四分等词语”

(2)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情景?(父亲每天日落回家,一身疲惫的样子,但从不叫一声苦,从不放弃开荒的念头)。

(3)朗读指导

重点二:第五自然段“父亲没有气馁……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

(1)抓住重点词语:一筐一筐 山脚下等词语

(2)联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大雨冲走了父亲翻过的三四分的黄土地,其实就是冲走了什么?也预示着什么?(父亲又要从零开始……)从中你有体会到什么?(填土的艰辛)

(3)朗读促悟

重点三:第八自然段父亲的话

(1)指名若干个同学朗读,你是父亲,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一些疑惑在父亲的话中解开了吗?是如何解开的?请谈谈。

(3)父亲的话不仅解开我的疑惑,还使“我”也加入到了“育肥”的行动中去。

[反思]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给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看问题,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阅读、批注做一个很好的示范;老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这一个环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当然,在略读课上,我们更多地是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批注的空间,老师更多的是适时的点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4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重点写了开荒、填土和肥土,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内容读准确、读通顺。然后让学生合上书,用文中的词语完成词语搭配,理解难理解的词语。接着抓住文中描写关键的语句去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菜园。这一个环节按照“画出相关句子—说感悟”的过程组织学习。另外思考为什么以“父亲的菜园”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然后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这一个环节按照“画出相关句子—写出感悟—同桌交流—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最后学生思考:学了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得到什么启示或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围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特点来谈收获。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感悟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首先,我问学生“这个是一个怎样的菜园”,学生很容易便回答到,这是一个碧绿的、诱人的、肥沃的、来之不易的,接着就趁机针对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体会“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主问题中,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等精神,引导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最后,分别提取文中描写父亲行动、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总结写人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作者通过父亲一言一行的方法来表现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也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孩子们在读中去感悟、理解课文。就是因为这篇课文接近孩子

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交流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其实要想一节课上得成功,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题,让他们自己去学习、理解课文。现在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这种方法,也请同事们、老师们给我一些意见,谢谢。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5

在开课时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时,就提到“为什么这篇课文课题是《父亲的菜园》不是“别人的菜园”或“我们家的菜园”呢?这时就有一些孩子说这篇课文重点是写父亲,父亲是课文的主人公。既然学生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我就顺势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在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表现出的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在教学的最后,孩子们都能理解作者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原因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