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周又过去了,这一周里,大家都有不少感想吧,制定一篇周记吧。周记怎么写才条理清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周记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这一周里,我开始了第一次正式讲课。学生看到新老师上课都很激动,也很配合,课堂气氛还是比较轻松,而我在讲台上有些战战兢兢,初为人师,总是有些紧张。我带着羞涩与忐忑抱着课本和教案走上讲台时,尽管我做了很多准备,但当我真正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时,我还是紧张了。“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我机械得重复了在台下不知念了多少遍的开场白。然而,这句话说完,下句该说什么呢?突然间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只能感觉到有几十双眼睛正齐刷刷地盯着我,让我感到十分地不自在。后来,我还是硬着头皮把课讲完了。
课后老师对我所讲的课进行了总概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批评,害怕打击了我的志气,说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路就好走了。我回去又重新编写教案,反复备课,尽量挖掘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知识,所以每上一节课前我都准备好教案,考虑课堂会出现的各种细节问题,尽量在讲课的时候发挥好一些,刚开始时声音不够洪亮,后面的学生听起来较困难,我就立刻调整过来,不过在语速语调上面做得还不够,缺乏抑扬顿挫的感觉。慢慢地老师也给我一些建议,老师肯定了我的进步,也谈到我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很好,达到课堂气氛的一个高潮。
假如有人问我希不希望自己是一个不经历挫折的人吗?我的想法是不希望,大家看了会想为什么?那我就向大家说一下吧!
人生就像一片遥远无边的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风吹浪吼,我们好似一叶扁舟,如果不经历挫折,便不能乘风破浪,在这片蔚蓝的大海上航行,在海上磨练自己。
人又好似在一个茧里,如果不经历挫折,就无法冲出茧来,即使冲出来了,也会经受不住雷电的考验,而死去。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冲出茧来,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翩翩起舞,自由的飞翔。
人生也好比一条挖在天籁之山上的一条人生大道有时特别的宽,有时是窄小的羊肠小道,如果我们不在挫折中得到丰富的经验,就不会从那又细又窄的羊肠小道中走过来,便会从人生之涯上掉下来,被社会抛弃。
有一句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也就是我的想法。大家明白了吗?
国庆节到了,我一家和二姨一家,舅舅一家还有表妹一同去福建省的杨家溪玩,那里风景真的是太美丽!虽然我们没带游泳衣裤,可我哥哥和爸爸还有舅舅迫不及待的就跳进溪里,还比了一场有趣的游泳比赛。然后我们又去漂流,又好玩又刺激。结束了杨家溪的旅程后,我们又去了宁德,那里也很好玩。
国庆节我们从温州到杨家溪又去宁德,这次旅游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家养了一条小金鱼。
它的头上有一些褶皱,纹路像一个小小的核桃仁;嘴巴上面原先有两个很小很小的洞洞,好像两个微小鼻孔,可现在鼻孔里面还长出了两条短短的细细的的小胡须。它的身子是黄色的,身上的鳞片又多 又细;尾巴前端是黄色的,到中间就渐渐地变成透明的了,尾尖还带有一点黑色;它的鳍也是黄色带点透明的,前端深一些后端浅一些。
小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尾巴不停地摇摆,像一只黑黄色的蝴蝶,又像一个穿着纱裙的小仙女在水中翩翩起舞。
我有点奇怪,这条小金鱼的尾巴上怎么还有四五根红血丝?难道它和前天死去的那条金鱼打过架?它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大大圆圆的,小的扁扁的,虽然有点怪,可它还是陪了我一年多的小伙伴呀。 有时候,我走到鱼缸旁边,它就会游上来,嘴巴一张一张的,好像在说“我饿了,请给我吃点东西吧!”于是我会给它几颗鱼食,它吃的可真快,几秒钟就把鱼食给干光光了,这下它才心满意足,摇头 晃脑的游到水藻下面自己玩去了。
现在它只有“孤身一鱼”了,我多想也变成一条小金鱼到鱼缸里和它作伴啊!
迈进校园,登上阶梯,一阵阵浓浓的书香味扑鼻而来。两雄伟高大的教学楼巍然屹立在你的面前,走近教学楼,透过光滑的玻璃,看到的是一间整洁明亮而又神圣的学习殿堂。下午的阳光显得十分压抑,但在校园里看到的却是一种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从这一刻开始,我深知,我将在这里进行3年的刻苦学习,克服种种困难。
开学的第二节语文课,在知识渊博的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作者由于童年时光生活在山区,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告诉作者,山那边就是海。就这样,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作者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象征美好的理想,用群山象征重重困难,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0xx年X月X日 X天
人们总是喜欢争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究竟是什么,但是始终没有答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究竟是什么呢?是时间还是地域,是生死还是别离?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地域或时间的羁绊。
西周褒国美女褒姒作为乞降的工具嫁入王室,幽王爱之如掌上明珠,为她废了王后太子,搜罗天下丝帛,只因她喜听裂帛之音。可她并不快乐。为博美人一笑,幽王竟做出烽火戏诸侯这等荒唐之事,最后亡了周朝,倾了天下,也未曾得到她的心,未曾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纠葛。
西楚霸王项羽在陷入困境之时酌酒悲歌,虞姬怅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即使两人从此生死两隔,心却紧紧靠在一起。他们的情,超越了生死轮回,霸王别姬这一美丽神话,感动了后世千年,传为佳话。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未曾相识未曾了解。
白居易被贬至浔阳,终岁不闻丝竹,不得知音。偶然遇到琵琶女,竟无故的与其互诉心事,举杯解愁,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人未曾相识,却惺惺相惜,互不了解,却默契异常。只得叹一句这世上知音难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无缘再遇的遗憾。
人生若只如初见,便可以不计光阴,不惜年岁,只求得千万人中,一人的回眸,一刹抵千年。那是足以铭记一生的不期而遇,就如欧阳修所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夜花灯,偶遇佳人,他的一言一行,她的一颦一笑,恍然之间,两颗心便贴在一起。然而“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却“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灯月依旧,却不见佳人。即使无缘再见,心中那份牵挂,却不曾改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无关时间,无关地域,无关生死……世界上最遥远的是心的距离,只要两颗心紧紧相连,那么任何的阻碍不过都是浮云罢了!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最主要的基本课程。以“零距离教育”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1. 个体的学习和个性的学习
“零距离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合于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学
习方式。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地选择语文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程序、时间、进程等。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认知风格,以最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方法进行学习,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益。
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这种个体的学习有利于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理论十分注重“自求自得”的原则和方法。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激发人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人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孟子说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上依循正确的方法得到高深的造诣,就要求他积极主动地有所得;积极主动地有所得,就能巩固地掌握所学的东西,就能逐步积累丰富的知识,就能在应用的时候得心应手,左右皆宜。
自求自得,再加上同样是传统经验的“熟读精思”、“博约结合”等原则和方法,这种主体性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黎加厚博士盛赞这种个性的学习:“学生亲自操作,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发展学习内容,在主动参与学习中获得体验,充分地发挥个体的想象力,从而极大地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成为继承、探索、创造、开发、游戏的综合,更富有趣味、创造性,从而真正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
2. 技术的学习和艺术的学习
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基本能力。在“零距离教育”中,传统的
训练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阅读方式的变革:从文本阅读发展到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检阅式阅读等。又如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发展到电脑写作;从单一文字写作发展到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体;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等。
桑新民教授认为,这种变革“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式”。确实,“零距离教育”的网上操作方式,已使掌握听说读写的技术成为语文训练的前提。谁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谁就无法成功地进行语文学习。
不仅如此,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的是融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为一体的人类化信息,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历其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主动性、创造性,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益。